郗日沫团队在肿瘤靶向型近红外光敏剂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

发布者:王珊珊发布时间:2021-12-14浏览次数:10


2021124日,南开大学药学院,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孟萌/郗日沫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《J. Am. Chem. Soc.》发表题为“A Tumor-Targeting Near-Infrared Heptamethine Cyanine Photosensitizer with Twisted Molecular Structure for Enhanced Imaging-Guided Cancer Phototherapy的研究论文。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肿瘤靶向型近红外光敏剂T780T:在两分子花菁光敏剂IR780之间引入四苯基乙烯(TPE)的扭曲结构,以提高其光热转换效率和光稳定性。所构建分子T780T在水相中可自组装成均匀的纳米聚集体,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,T780T聚集体展现出明显的肿瘤蓄积效果,经一次给药两次激光照射的治疗方式,实现了更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。

T780T的结构及肿瘤靶向光疗示意图


近年来,肿瘤光疗技术因其具有光控、无创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。光动力疗法(PDT)和光热疗法(PTT)的协同治疗有望克服PTT的热休克效应和PDT肿瘤微环境的缺氧性,实现协同效应,最终提高肿瘤光疗效果。在同一波长下兼具PTTPDT特征的光敏分子则是实施肿瘤PDT/PTT协同治疗的理想选择。

七甲川花菁染料IR780在近红外光(808 nm)激发下可同时产生PTTPDT效应,且经癌细胞中高表达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(OATPs)介导可靶向肿瘤细胞。鉴于IR780光与热稳定性较差,光热转换效率较低,该研究以四苯基乙烯取代IR780结构中的氯原子,将两分子IR780偶联得到T780T分子。四苯基乙烯扭曲结构不仅可以促进激发态分子内运动增强光热效应,而且有利于T780T松散堆积。该分子在分散状态下表现出较强的近红外荧光和光热转换效率(PCE = 38.5%)。在水相中T780T可自组装成均匀的纳米聚集体(尺寸约200 nm),此时荧光和PTT响应极低,可有效降低正常组织中的活体成像荧光干扰和PTT副作用。将其经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后发现,T780T纳米聚集体光稳定性较好,具有明显的肿瘤长程(96 h)示踪效果。T780T优良的光热稳定性使其在一次给药后可进行两次激光照射,从而展现更显著的光热和肿瘤抑制效果。

荷瘤小鼠静脉注射T780T纳米聚集体(100 μM, 100 μL)后的实时荧光成像(a, b)及给药24 h的组织分布结果(c(Ex = 745 nm; Em = 800 nm)


荷瘤小鼠静脉注射T780T纳米聚集体的PTT–PDT协同治疗及其肿瘤温度变化趋势(808 nm, 0.8 W cm−2


综上,本研究所构建的T780T分子设计方法简单,引入四苯基乙烯显著提高了分子的光热稳定性与光热转化效率,而且保留了IR780固有的肿瘤靶向性,有助于实现高效的癌症光学治疗,为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花菁染料光敏剂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。


本文第一作者为南开大学药学院博士后赵秀杰,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郗日沫教授、孟萌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,南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。

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,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和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。

全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jacs.1c09155